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社会服务:中央政治局会议消费行业快评报告政策守正出新,消费稳中向好

加入日期:2025-4-27 16:34:52

  中财投资网(www.161588.com)2025-4-27 16:34:52讯:

(以下内容从万联证券《社会服务:中央政治局会议消费行业快评报告-政策守正出新,消费稳中向好》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4月2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今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召开时间较前几年略早(2021-2024年集中在4月28-30日),在当前外部冲击影响加大的背景下,传递出中央强化宏观经济调控前瞻性、以超常规政策力度稳定发展大局的战略意图。
投资要点:
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扩大消费,关注落地形式与成效。会议提出:“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政策性金融工具通常由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筹资,以设立基金或直接信贷等运作方式通过股权投资、专项贷款、股东借款、资本金搭桥借款等途径投向重点领域企业,再由中央财政予以贴息等政策优惠。以往典型的政策性金融工具通常集中在基建领域,此次会议首次提出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三大方面,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具体实施路径、运作方式以及对三大关键领域的赋能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会议聚焦居民增收与服务消费,结构调整与新增政策带来利好。对于消费行业,会议作出了三项重要部署:①“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延续两会“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的政策基调,将中低收入群体增收与发展服务消费作为促消费的两大核心抓手,一方面通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预期管理夯实消费能力基础,另一方面提振服务消费以期实现由商品消费主导向服务消费主导的消费结构调整;②“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明确消费新增储备政策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围绕保民生、促增长聚集服务消费领域,预计再贷款将投向相关企业主体,以增加优质服务供给,为扩大服务消费打好基础;③“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扩围提质实施“两新”政策,加力实施“两重”建设”:加力落实已有成效的现行政策,在提振效果或将边际减弱的情况下仍坚持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消费回暖向好的基本面。
投资建议:4月政治局会议稳中求进仍是主基调,政策落地与成效受到更多关注,预计短期内政策导向仍以加快出台前期既定政策为主,根据形势变化适时推出增量政策。会议针对消费领域提出了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新举措,为扩内需、促消费提供了新的储备政策,随着政策持续落地和显效,预计消费行业还会进一步回暖。(1)社会服务:作为提振消费的核心抓手之一,社服多个赛道今年迎来业绩增长良机,休假制度的落实与优化对旅游市场的带动作用仍将持续,推动扩大入境消费为免税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健全县域商业体系利好下沉化市场加速扩张的酒店与连锁餐饮行业,教育领域有望成为人工智能应用的代表性落地场景,建议关注受益于政策重点利好的旅游、免税、酒店、餐饮、教育龙头。(2)商贸零售:①黄金珠宝:在全球贸易环境多变、美元信用体系受冲击的背景下,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金价有望持续上涨。同时,国潮文化影响下,消费者更愿意为产品工艺支付溢价,建议关注注重产品设计、运营能力强、品牌势能强、高分红+高股息的黄金珠宝龙头企业。②化妆品:近年来国货美妆企业愈发重研发投入,不少国货品牌凭借出众的产品力脱颖而出,即便在行业需求疲软的背景下依然取得亮眼增长。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国货美妆品牌的接受度逐渐提高,国货品牌有望进一步抢夺国外品牌的份额,实现市占率提升。建议关注强研发、产品力和营销能力优秀的国货化妆品龙头公司。(3)轻工制造:随着2025年各地加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止跌回稳,以及“以旧换新”政策补贴的进行,家居、家电需求端有望得到提振,建议关注产品力强、渠道多样化、具备规模优势的家居和家电企业。(4)食品饮料:①白酒行业:当前白酒行业处于库存去化阶段,2025年白酒商务需求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有望回暖,宴席需求存在2024年“寡春”导致的婚宴回补需求,以及高考人数增加所带来的升学宴需求,需求增加有望缓解行业库存压力。预计随着渠道库存逐步出清,市场有望提前于白酒企业报表端业绩拐点而迎来向上拐点。从细分赛道来看,理性消费环境下,中端和大众价位白酒逐渐显现优势,预计2025年复苏弹性更大,建议重点关注。②大众食品:需求回暖和成本下降是主旋律,2025年扩内需政策加码,餐饮复苏有望带动餐饮产业链需求的回暖,此外,一些细分行业的原料成本处于下降通道或者底部区域,从而有利于利润释放和业绩向好,建议关注乳制品、啤酒、零食、调味品等行业。
风险因素:1、美国关税政策、各国反制政策后续有超预期变化;2、政策力度不及预期风险;3.消费复苏不及预期风险。





编辑: 来源: